穿越时空的童年记忆策略赢
六七十年代的景象
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前(六七十年代),也就是吃大锅饭年代。乡政府被称作人民公社,村是以大队为单位,大队把全村按人口住址划为几个生产小队。具体分工是,每个生产小队有正副队长,负责本队社员的劳动生产安排,会计负责本队财务出纳,管现金和记工分。那是候生产队成员叫社员,社员工资是按每天工分记算,队里工分是按劳力强壮评比的,有12分、10分、8分、5分等规格,一般说全劳力农活都做得来的(犁地摇耧,赶马车的)12分,会一般农活的10分,8分以下称半劳力(多指妇女或刚参加劳动年轻人)。每个生产队单独核算,到年底发工资叫分红,主要收入是粮食棉花(或有的小队有一些小副业),全队除去公粮和预留款外,每个劳动日也就五六毛钱左右,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劳力多户能分上百元就让人羡慕不得了啦!
那年代不让社员出去做买卖和搞副业,谁违反就给扣顶“大帽子”叫投机倒把。社员群众全得在本队做农活,每天早起和午饭后2次集中社员按排农活,一般按季节变化来规定出工时间,到时候队长敲钟打铃或者用手提喇叭喊,社员们听到上工声音后开始集中,正副队长负责安排并分组干活。
展开剩余88%当时队长权力很大,负责全队的生产安排和预支款审批。社员们都想派个好活,如浇地,看机井、看场等活不累、工分不低,或家里盖房想使用生产队车辆预支现金,都得求助队长。队长按季节根据庄稼成熟时间安排出工,早起天未亮就集中,正队长顾大局,副队长细分工,正副队长出纳组长各带一队,小农具锨、锄、镢、耙子等从自家拿,耧、犁、耢、耙、布袋、叉、等从保管那里登记领拿,收工时在交回。早起送饭,队里专门按排人送饭,半晌休息一会,将近12点收工,下午也是敲钟安排,天黑收工,晚上对记工分,三夏和三秋季节晚上有时候加班2小时。
生产队虽然不大,也就二百多口,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去队长会计出纳外,还有保管,分责生产队里的生产工具和粮食大权,还有小组长,饲养员,车马馆,机井手等人员。那时候还没有农业机械、春耕秋收全手工,运输工具主要靠牲口。每个小队有二辆大马车(驴车),你别看这赶马车(驴车)也是个技术活儿,牲口上套也有门道。吆喝大牲口上路往前喊”驾驾”,停喊“吁吁”,向左喊”哒哒”向右喊“哦哦”。
春耕秋收,社员们起早搭黑劳作在田间地头,到了三夏和三秋大忙节,大队就成了指挥部,天天喊抓紧抢收耕种。春夏之交,麦熟一晌,得抓紧抢收,要不遭遇连阴大雨大风天气,麦子就得减产。天刚蒙蒙亮,社员们就拿上镰刀出发了,队长按人员一一划分片段收割,那时候纯手工收割,大伙弯着腰争先恐后不怕累(当然,磨洋工的现象也很多),麦子割完后打挷成捆,队上的几辆马车和驴车装满用绳绞好运送打麦场上。
每个小队都有专门的麦场,地里是熟一块割一块,几辆车子来回运送跑个不停。麦子到场后,有专门人员用钢叉摊开凉晒,时值烈日当头,趁天好来回挑翻麦子,下午开始用牲口牵引石滚,反复辗压,真到麦穗与麦粒完全脱离,挑开麦秸上垛,麦粒推成堆,用木锨顺风扬场(就是用木锨把麦子的麦糠杂质去掉),麦子清除杂质后,晒好装袋入库。那打场的场景真是热火朝天,人欢马叫,打麦场上有间房屋,有专门负责看管麦子的,场四周配有水缸等防火工具。
那时候虽然很穷,但大伙都挺乐观,粮食、油、肉、都是生产队分配供应。白天去地干活,晚上三五成伙坐在一起讲故事,摆“龙门阵“那时候也没有电视电脑,这种方式是最好的精神享受。那个年代事太多了,弹指一瞬间,几十年过去了,生产队里事是那个年代的见证和缩影,勾起我们满满的回忆。
八十年代的景象
八十年代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年代,是一个万象更新的年代,是一个改头换面的年代,是一个尝试摆脱各种思想束缚的年代。那个年代,没有有毒食品,没有各种添加剂,没有各种工业污染,没有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的负担,没有贫富的巨大差距,人们的幸福指数普遍很高。
1、 80年代的农村,刚刚通上电,没有玩具车,没有各种零食,没有游戏机,更没有电脑和手机,最好玩的游戏大都是就地取材、来源于生活的泥纸木、铁石布,如斗鸡、编花绳、石子、踢毽子、沙包都是自己做。那会连吃五分钱的冰棍,都是奢侈。
2、 80年代的房子大多都是用草和瓦做的屋顶,医院也是比较小的策略赢,路上叫卖吆喝的,那个年代很少会用到钱,都是用票,粮票、油票、布票等种类繁多。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就蓝色的外衣朴素大方,的确良布料代表着时尚。
3、 80年代的公共汽车还很少,道路宽阔也不是现在的沥青路,路上除公共汽车再看不到别的车辆,没有那么多的人流,街道很宽,四周没有高楼大厦。自行车、手表在那个年代都是可以值得炫耀的奢侈品。
4、 80年代人们的生活非常融洽,邻里乡亲走家串巷,下午都坐在树下乘凉聊天,那时候的电视是黑白的,院子里放着电视,乡亲们坐在一起看电视、吹吹牛、打打牌。
5、 80年代农村主要的收入就是种地,趁着休息时间男女老少,都会扛着一把长锄头去地里锄草种庄稼,那个年代夏天太热,没有现在的空调,都是戴着一顶竹子编成的帽子和一个茶瓶,种地全靠人力,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实生活。全村那么多人,干啥都热闹。
6、 80年代中国大部分农村的小学教育水平都很低。孩子们大都在村里上学,老师就算是代课的,也都非常负责任。也许那时候校舍很破,桌椅很烂,但至少校舍没有荒芜,教室里能传出朗朗读书声。那时孩子们作业很少,每天都有大把的时间干农活、打猪草、放牛,晚上全村的孩子都会聚到一起玩耍到九十点钟,开开心心地进入梦乡。
总的感觉,80年代是记忆中最美好的年代。80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个时候赋予的时代特征有着一种质朴的美,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希望的光,社会经济欣欣向荣、老百姓彻底摆脱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和谐繁荣的景象。
九十年代景象
整个九十年代是农民进城打工的年代,对于90年代汹涌的南下打工潮,大家都应该记忆犹新。当时广州、深圳,苏南,浙江等南方开放城市成为打工者的首选目的地,因为这里有无数就业的机会,很多人带着发财梦想来到这里。
九十年代的农村生活跟八十年代没有明显的区别,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现代化电器的普及,让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改善,对外界的认识更全面,不再局限于家乡的一亩二分地。许多走出去打工的人,带回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进一步带动了农村的进步与阶层的分化。
九十年代是一个一切向钱看的年代,是一个物质开始丰富、道德开始滑坡的年代,是一个各种思潮碰撞的年代,九十年代也是计划生育最为严格的年代,那个时候贫富差距开始扩大、各种社会问题开始显现。九十年代末商品房开始在中国兴起,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零零后:互联网浪潮里的数字原住民
零零后,恰逢中国加入WTO后的高速发展期。城市的高楼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农村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互联网”从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家——先是笨重的台式电脑摆在客厅,拨号上网时“滋滋啦啦”的杂音里,藏着他们对世界的第一份好奇。
这个年代的关键词是“迭代”。小学时还在用翻盖手机玩“贪吃蛇”,初中就换成了触屏智能机;刚学会在QQ空间装扮“小窝”,偷菜、抢车位的游戏正火,转眼就被微信朋友圈和短视频取代。他们是第一批“背着平板电脑上学”的孩子,课堂上老师用PPT讲课,课后用APP打卡作业,连背单词都成了“闯关游戏”。
物质不再匮乏,却多了新的烦恼。超市货架上的零食琳琅满目,“进口零食”从奢侈品变成寻常物策略赢,但父母总念叨“别吃垃圾食品”;衣服不再需要打补丁,网购让“穿新衣服”变得容易,却少了“扯布做新衣”的期待。教育成了家庭的重心,奥数班、钢琴课、英语角填满周末,“素质教育”的口号里,藏着家长们“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焦虑。
文化上是“多元碰撞”的一代。他们听着周杰伦的《双节棍》长大,也追过韩国偶像团体;看着《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也在电影院里为《阿凡达》的3D特效惊叹;既经历过“非典”时期的口罩生活,也见证了北京奥运会的盛大开幕。社交方式从“课间传纸条”变成“线上聊天”,但放学路上买一串烤肠,几个人分着吃的快乐,和前辈们并无二致。
零零后称为被独生子女政策和智能手机毁了的一代人,网络上概括的零零后的二十大特征:
1、电脑手机必须刷脸开机,蓝牙耳机买好几个。
2、在学校父母发信息几天不回,打电话全靠运气,实在联系不到发个红包秒收。
3、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爱情,不买车,不买房,对一切都淡漠如水
4、你问大学的任何事情都是一句:你不用管!你不用操心!
5、父母经常被拉黑,发朋友圈屏蔽父母,微信步数也关掉。
6、出门在外特别有礼貌有素质,在家动辄发脾气。
7、有时候不叫爸爸妈妈直呼大名。
8、大白天反锁门拉窗帘,进他房间必须敲门。
9、放假回来皮箱打开摊地上一个假期,开学要走才竖起来。
10、零食不能断货,原来的书架现在成了零食架,随时补货。从不喝家里开水,都是喝矿泉水或者饮料奶茶。
11、一个假期和父母没坐一起吃几次饭,家里做好了饭他照点外卖,有时候出去和同学吃饭。
12、晚上不睡早上不起,通宵打游戏白天3点后才起床。
13、不出门时从不洗脸头发像鸡窝,出门必须洗头洗脸打扮1小时。
14、和父母出去你敢在树窝子吐口痰他当场和你断绝关系。
15、房间太乱不叠被子和衣服,你给收拾好了他还埋怨你说东西找不到了。
16、给拍照得偷拍如果被发现了必须夺过去删掉。
17、几个月不理发,理发就去品牌店,理了跟没理差不多,看不出来区别。
18、父母打过去电话没耐心听你把话说完。
19 出门坐公交地铁不许你大点声说话,红绿灯必须遵守。
20、在外从不乱扔垃圾,在家垃圾桶满了都不扔,用脚踩踩继续用。
一零后:智能时代里的“元宇宙原住民”
一零后的世界,从出生起就被数字包围。他们的第一任“玩具”可能是父母淘汰的旧手机,一岁会划屏,三岁会发语音,五岁已经能熟练操作平板电脑看动画——他们是真正的“触屏一代”,对“按钮”的认知远不如对“滑动”“点击”深刻。
这个年代的社会节奏更快:高铁四通八达,“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了日常;移动支付覆盖到村口小卖部,孩子兜里揣着“儿童手表”,刷脸就能买零食;智能家居走进家庭,喊一声“小爱同学”,灯亮了、空调开了,科技像空气一样自然。
教育变得“个性化”。幼儿园就开编程课,小学有机器人社团,“双减”政策让课外班少了,却多了研学旅行、自然课堂——他们在植物园认植物,在科技馆玩VR,课本里的“宇宙”能通过3D眼镜“身临其境”。但也因此,他们更少体会“等待”的滋味:想看的动画一点就播,想买的玩具次日送达,连交朋友都可以“线上组队”,线下见面反而需要“特意安排”。
文化是“碎片化”与“全球化”的混合体。他们看《小猪佩奇》学英语,刷短视频模仿“手势舞”,在元宇宙游戏里拥有自己的虚拟形象;既会唱《孤勇者》,也能跟着爷爷奶奶哼几句红歌;对“环保”“AI”“碳中和”的认知,比前辈们早了十几年。
但童年的底色里,总有不变的纯粹:会为得到一包零食开心半天,会因为朋友吵架哭鼻子,会在夏天追着萤火虫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心跳。
从六七十年代的集体上工的铃声,到一零后的虚拟世界,每个时代的童年都带着独特的印记。上工的铃声里藏着温饱的期盼,黑白电视里盛着新鲜的好奇策略赢,智能手机里装着对世界的探索——变的是科技与生活,不变的是童年里那份简单的快乐,和长大后回望时,心头泛起的暖暖微光。(本文部分资料源于网络)
发布于:安徽省兴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