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服务团携手贵州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和专家团队,走进贵州铜仁多个区县,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医疗帮扶活动,通过义诊服务、教学培训与产业调研,推动上海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乡镇卫生院,激活乡村振兴的健康引擎。
携手送健康
从铜仁市中医院到松桃、印江、德江三县,团队辗转多地开展联合义诊,范围涵盖肺病、骨伤、针灸、皮肤、内分泌等多个领域,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群众,不少患者清晨五六点便前来候诊。
在孟溪镇中心卫生院,来自上海团的博士生与专家一边细致问诊云资管,一边向当地医生示范如何优化诊疗方案。“医生,我咳嗽三年了,很幸运今天有上海的专家帮我把脉开方!”一位阿姨激动地说。现场还设有艾灸、耳穴贴压、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体验区,让不少当地群众对这些传统技艺有了“初体验”。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服务团在开展义诊服务的同时,还以教学查房和专题授课的形式,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在松桃县民族中医院,团队深入病房开展教学查房,以典型病例为切入点,为基层医生系统讲解辨证思路和操作技巧。在印江,一场关于“中医养生与慢病管理”的专题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将深奥的中医理论转化为实用临床知识,听课的医护人员直呼“接地气、用得上!”
在义诊和教学过程中,团队了解到基层医疗仍存在一些现实痛点,如慢性呼吸疾病患者规范用药意识薄弱,部分设备使用率不高,皮肤科面临诊断手段有限、中西药品类缺乏等难题,中医骨伤科存在人才断层、患者对药费承受力不均等情况。这些问题也为后续精准帮扶指明了方向。
义诊吸引当地群众
与此同时,博士团也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可持续发展,并计划以开展调研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对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的科学研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团队深入药材种植基地,先后探访了智能化温室和仿野生天麻林场,见证了贵州道地药材从“天然资源”向“科技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此次调研中,团队重点关注了“智能化育苗+仿野生生态种植”这一创新模式,并就道地药材的“守正创新”方向与当地进行了初步交流和探讨。团队了解到贵州方面在药材种植与研究方面的实际需求,双方在交流中增进了了解,为未来可能的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
基于此次调研,团队认为可运用分子鉴定、代谢组学等先进技术手段,为贵州道地药材构建“指纹图谱”,树立品质标杆;同时也可深入解析淫羊藿、天麻等药材的核心药效物质,研发新型健康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这些方向有望成为未来合作的切入点,为贵州道地药材产业提供更多科技支撑。
在印江中医颐养中心,团队走访了本草园和民族医药陈列馆,感受到贵州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次实践让我体会到,中医药的根在田间,未来在我们手中。”一位博士团员感慨道。他们带着问题而来,携方案而归,后续将依托高校重点实验室及校企合作平台,为贵州量身打造一套从种植规范、品质标准到产品开发的全产业链赋能方案。
红色教育也是此行的重要一环。博士团专程赴木黄会师纪念馆,在浮雕墙前庄严宣誓、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坚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
“这不仅是一次义诊,更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健康接力。”铜仁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李陈感慨。从沪上实验室到黔东诊疗室,从把脉开方到产业建言云资管,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子正以专业和热忱,将青春篇章写进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兴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